【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灵台:整村推进展成效 乡村振兴绘新景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初夏时节,闲庭信步于灵台县邵寨镇雷家河村,一排排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条条崭新的道路干净整洁,一幅幅文化墙绘清新质朴,一处处美丽的庭院景观惹人注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一幅村美人富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雷家河村徐徐展开。
近年来,雷家河村依托灵台电厂项目建设,抢抓政策机遇,按照“搬迁一个新村、再建一个新村”的工作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在征地拆迁、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持续强化工作措施,努力建设有“颜值”、有“气质”的美丽乡村。
“这两年的村庄变化真的很大,以往的土路全部被硬化了,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子,晚上出门灯火通明,在过去我们都不敢想象”。雷家河村村民姚文科说。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群众的深切期盼,从“摆脱脏乱差”到“追求乡村美”,雷家河村坚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把“两个全覆盖,一个全清零”作为创建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优化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动员群众力量,全力实施“点亮乡村”行动和群众“脚底下的幸福”进户路铺设,实现了村社硬化路、群众入户路、主干道太阳能路灯全覆盖,让群众出行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借助新建的移民搬迁安置点,提前谋划,积极规划,动员农户拆危房、建新房,全面消除村庄危房,促进村容村貌大幅提升。同时,动员农户按照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菜则菜、宜果则果的原则,在“四旁”“四地”建设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等30多处,做到开门见花、伸手摘果、弯腰拔菜,切实提升群众幸福感,扮靓乡村“颜值”。
缺乏特色支柱产业,曾是制约雷家河村发展的瓶颈。“过去,村里资源匮乏,好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常年居住人口少,没有产业,留不住人。现如今,随着灵台电厂的落地建设,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回乡创业,村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雷家河村副主任仇永革深有体会。近年来,雷家河村借助灵台电厂建设的东风,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劳务和第三产业,为电厂建设持续输转劳动力的同时,引导村民在家门口开起了农家乐,对外租赁空闲房屋,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创业增收。同时,在做好设施蔬菜种植、红牛养殖及全膜玉米种植的基础上,盘活租赁闲置学校和二层商铺,计划申报用地指标建设临时停车场、大件设备临时周转存放区,让村集体经济发展走在了全镇前列。
“我们坚持常态化开展‘美丽庭院’‘好婆婆’‘好媳妇’评选活动,积极引导村民传承弘扬正能量,培树文明新风,真正实现了从‘环境美’到‘内涵美’的精彩蝶变。”村党支部书记薛晓睿说。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雷家河村改变的不仅是基础环境,更有文明风尚的提升。为让老有所养、老有所餐照进现实,多元渠道筹措资金,运营互助幸福院,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了“养”“乐”兼顾的晚年生活。大力开展“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墙绘农耕文化,打造“村规民约”主题墙,发放移风易俗宣传资料,张贴标语和宣传画,持续发挥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通过“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有效抵制了高价彩礼、引导村民破除陋习,让文明之花在雷家河村盛开。(马文军 董文辉)
来源:甘肃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