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自然资源局
关于印发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
措施实施清单的通知

  • 时间:2022-08-17 17:30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自然资源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自然资源部等七部委《关于加强用地审批前期工作积极推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通知》、自然资源部《关于积极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甘肃省《贯彻落实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方案》、甘肃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甘肃省自然资源厅《稳住经济18条支持措施》和平凉市《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清单》,高效服务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市自然资源局结合行业实际制定了贯彻落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18条实施清单。

                                                                                                                                                                                                                                                                          平凉市自然资源局

                                                                                                      2022815

(本文有删减)


平凉市自然资源局贯彻落实稳住经济

一揽子政策措施实施清单

1.强力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编制完成《平凉市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实施方案(2022—2026年)》,按照“市负总责、县级落实”的原则,完成全市52个乡镇3356户群众避险搬迁,其中,2022年完成华亭市、灵台县487户的避险搬迁。通过安置房、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家居、家电等消费,拉动投资和经济增长。落实行业部门责任,精准核定地质灾害危险区、地震影响、河道(湖泊)防洪管控区、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地核心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6种类型搬迁范围和对象,优先搬迁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群众。同时,摸底核定各县(市、区)新增的地质灾害和河湖管理范围内的拟搬迁对象,做到应搬尽搬。大力开展迁出区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推进迁出区村庄改造和旧宅基地复垦复绿,保障搬迁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置换使用和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跨省域交易;开通绿色报批通道,对安置用地实行应保尽保。协调市直相关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本行业领域的支持项目资金,形成支持避险搬迁的“政策包”。

2.全面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以《甘肃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和《平凉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为引领,根据《甘肃省战略性矿产找矿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配合省自然资源厅开展铅锌矿、地热资源、矿泉水等地质调查项目。对具有找矿前景的重点区域和已申报入库的省地勘基金项目,积极衔接争取省地勘基金支持,力争“早投资、早探明、早转化”。支持现有煤矿依法依规开展矿山外围和深部找矿行动,实现可持续发展。

3.大力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指导加快重点区域的探矿权登记、探矿权转采矿权等手续办理。加大灵台县独店煤炭资源区块、泾川县高平北部和高平南部煤炭资源区块等公开出让宣传推介力度,力争全市已探明煤炭资源尽快完成成果转化。

4.切实增强煤炭安全保障能力。积极配合市发改、工信、应急等部门及各县(市、区)政府,按照“区别情况、分类保障”的原则,做好煤炭保供工作。配合市发改、环保等部门做好华亭、灵台矿区总体规划修编和新建煤矿采矿权新立前期手续办理,提升煤炭供应量,促进能源市场平稳运行。

5.大力推动白云岩、地热、矿泉水等重点资源开发。加快推动白云岩、地热、矿泉水等重点资源区块的开发,以成功申报入库的省地勘基金地热、矿泉水项目为抓手,多方争取资金投入,力争尽快实施一批、探明一批、转化一批。

6.着力保障重大项目砂石资源供应。抓紧完成县级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审批,科学划定砂石土矿集中开采区和开采规划区块,优先在重点铁路、公路沿线设置砂石矿业权,满足重大项目建设对砂石资源的需求。以平凉三道沟集中开采区为重点,深入开展资源整合、改造提升和绿色矿山建设工作,鼓励将基础设施项目周边的砂石资源及其他矿产资源等,依法依规以公开方式出让给社会投资人或项目建设外的其他社会投资人。

 7.“一矿一策”助力停工停产矿山企业复产达产。全面落实甘肃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助力矿山企业纾难解困加速推进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协调加快重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办理进度。定期统计全市矿山企业生产状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研究破解导致矿山停产的难点、堵点问题,确保因资源配置和开发利用问题停工停产的企业复工复产。

8.全力做好重大项目建设用地服务保障工作。主动衔接发改、交通运输等部门,及时掌握用地需求,在项目立项、规划选址阶段提前介入、主动服务,提高用地报批前期工作质量。做好重大项目选址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统筹安排项目空间布局。对省级以上能源、交通、水利、军事设施、产业等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用地全面保障,不与存量土地处置挂钩。在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能源、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经批准实施后,直接核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决定书。国家重大项目中,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和因工期紧或受季节影响确需动工建设的其他工程,可申请办理先行用地。积极承接省上“授权委托市级政府审批城镇批次建设用地”事权,加强对新的用地审批政策法规和“省市县一体化建设用地审批监管系统”的学习使用,确保“接得住、管得好”,形成各层级权责对等、衔接有序、一网通办、运行高效的建设用地审批机制。

9.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积极解决中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用地问题,对包括中小微和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种市场主体一视同仁,做到权力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允许中小微和民营企业根据自身经济情况和产业项目生命周期,按照《平凉市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管理办法》(试行)选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弹性年期等灵活的土地供应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以长期租赁方式使用土地的,一次性租赁期限最长为20年。指导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做好现有工业项目用地规划条件变更工作,在办理规划条件、规划许可等方面对工业企业给予支持,按照《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61号),现有工业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途径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明确“标准地”部门约束性指标,指导县(市、区)在“标准地”出让过程中落实好“区域评估”要求,制定用地标准,加强履约监督。在“标准地”土地供应前,由政府或依法设立的开发区(园区)的管理机构统一开展地质灾害、压覆矿产、环境影响、水土保持、洪水影响、文物考古等评估和普查。

10.积极盘活利用存量土地。落实“增存挂钩”机制,按照《甘肃省自然资源厅关于2022年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通知》要求,结合《平凉市“五未”土地清理处置实施方案》,通过加快土地供应、撤销(核减)用地批文等方式,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引导新上项目优先使用存量土地。有效落实土地利用动态巡查制度,消除疑似闲置;对已认定的闲置土地,采取调整土地用途或优化规划条件、置换土地、安排临时使用、收取闲置费、收回土地等方式灵活处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拓展项目落地新空间。

11.扩大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对可以使用划拨土地的能源、环境保护、保障性安居工程、养老、教育、文化、体育及供水、燃气供应、供热设施等项目,除可以按照划拨方式供应土地外,鼓励以出让、租赁方式提供土地。支持县(市、区)政府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者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吸引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项目。

12.稳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交易。对省自然资源厅下达的2022年庄浪、静宁两县增减挂钩跨省域调剂任务,紧盯时间节点,加快推进拆旧复垦工作,做到边复垦边自验,边核实边整改,边采集影像图片、边完善内业资料。坚持“构建筑物拆除到位、复垦质量到位、符合设计要求、做好后期管护”四项标准,确保按时完成、质量达标。按照国家脱贫攻坚目标完成后的过渡期内,对脱贫地区继续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交易政策,积极衔接争取新一轮庄浪、静宁两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使用。

13.多渠道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对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务院推进有效投资重要项目工作协调机制确定的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允许以承诺方式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对“二调”调查不是耕地且符合整治条件的耕地后备资源开展调查摸底,安排整治,经核实认定为新增耕地的,可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加强与省内补充耕地指标富余市、县的衔接沟通,合理引导县(市、区)政府在省级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交易平台进行交易补充,对通过市场机制购买补充耕地指标财力困难的,积极申请省自然资源厅进行调剂解决,确保重大建设项目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积极衔接将各部门实施项目中新增耕地纳入占补平衡指标库。

14.扎实开展重点区域生态修复治理。编制完成《平凉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年-2035年),督促崆峒分局、华亭市、崇信县自然资源局,加快完成3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加快推进华亭市、崇信县2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二期项目。修复腾退更多土地,推进复垦复绿土地使用和耕地占补平衡指标补充,以及建设用地交易。积极配合省上开展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调查评价,摸清全市生态破坏底数。认真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实施意见》,指导县(市、区)谋划一批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明确项目投资金额和修复模式、回报机制。按照《甘肃省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和《平凉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编制《平凉市绿色矿山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各县(市、区)制定绿色矿山建设工作计划,加大全市绿色矿山建设力度,促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修复保护协同发展。

15.不断提高不动产登记工作质效。及时准确将企业不动产权证、不动产登记证明信息共享至大数据管理部门或者甘肃省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甘肃信易贷),实现全市企业不动产信息可查询核验。巩固不动产登记、交易和缴税“一窗受理、并行办理”“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成果,确保一般登记5个工作日、抵押登记3个工作日办结。依托省级集中统一的不动产登记基础管理信息平台功能,加强数据共享集成,推动不动产登记“集成办、免证办、就近办”,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能力。加快推动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化解。

16.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简政放权,加强事项清单化管理,调整完善并公布部门权责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行政许可事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政务服务事项、证明事项、中介服务事项等各类清单,持续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加强业务系统对接,加大政务服务平台管理应用力度,积极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归集共享和电子证照标准化应用,切实做到“全程网办”“一网通办”“跨省通办”。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流程,精简申报资料,实行全流程在线限时审批。加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多规合一”业务协同平台应用力度,实时更新“一张蓝图”,叠加集合各类规划建设要求,推进项目策划生成;在土地出让或划拨前分别提出技术设计控制指标和要求,形成“用地清单”,方便土地受让单位开展工程方案设计;推进建设工程设计方案联合审查和分级分类管理;按照同一标的物只测一次原则,整合优化测绘事项,深化“联合测绘”,推进“多测合一”,提高竣工规划验收效率,全面实现新建商品房“交房即交证”。健全完善项目领导包抓机制和并联审批、容缺办理、告知承诺、帮办代办等工作机制,推进数据共享,促进重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实施。强化涉企政策精准推送和“不来即享”服务系统推广应用,加快化解历史遗留问题,积极助力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17.强化责任意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严格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认真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方针和“动态清零”总策略,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克服麻痹思想,铸牢疫情防控屏障,巩固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

18.履职尽责全力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矿产执法检查和矿业权监督管理,严格新设矿业权准入审查,加大非煤矿山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厉打击矿产资源违法行为。切实加强地质灾害防治,落实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和预报预警,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城市安全源头管理,把安全发展放在国土空间规划的突出位置,严格规划及用途管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和安全生产大检查,落实安全隐患问题排查整治,为全市安全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