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四届三次会议第68号提案的答复
责任编辑:市国土局 来源: 时间:2019-10-30 |
尊敬的杨芳、胡瑞、刘建国、张建平、曹敬宗、陈玉梅、夏峰委员: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对中心城市规划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对你们提出的“关于规划修建城区自行车道的提案”,市自然资源局及时组织实地踏勘、认真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现状情况调查
1.基本情况。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约42平方公里,人口约34.1万人。按照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规划区面积14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63.2平方公里。2020年规划人口42万人,2030年规划人口55万人。
2.道路网系统: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为“一绕+四快+网格”的路网结构形式,共规划道路316条,总长度587.7公里,道路网密度9.3公里/平方公里;已建成道路128条,长度234公里,其中有20条主要道路建有非机动车道。道路慢行系统配套设施相对滞后,路权分配不尽合理,过于偏重机动车交通,慢行空间划分不足,且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停车问题严重。以上这些因素导致中心城区慢行交通服务能力不足,居民出行不便。
3.居民出行调查。中心城区全部人口的出行次数为2.38次/日,平均出行距离为2.52公里,且出行存在早午晚三个高峰。从出行结构来看,步行占42.3%,公交占33.9%,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占9.8%,小汽车占11.1%。
4.出行方式结构。在居民的出行交通方式结构中,步行比例最高,达到42.3%。其次为公交,33.9%。自行车、电动车和摩托车的比例为9.8%,私家车比例为11.1%。
二、存在问题分析
1.地形局限性较大。中心城区属典型的带状城市,东西长约38公里,南北宽3-3.5公里,地形高差较大,老城区位于泾河二级台地上,新老城区南北连接高差较大,老城区东西坡度较陡,东西高差约250米,南北高差约80米,存在地形因素制约自行车交通的客观因素,中心城区自行车出行比例不高,现状出行比例仅为4%,约承担城区居民日均出行量的5‰左右。
2.慢行出行环境不理想。一是道路交通配套服务设施水平不高,没有较为完善的慢行廊道,导致慢行交通服务需求下降;二是已有道路非机动车道大部分被其它车辆临时占用,东西大街非机动车道改为公交专用车道,部分一块板道路未划分非机动车道,部分道路的路权分配不合理,过于偏重于机动车交通,慢行空间不足,不成体系,影响自行车出行;三是机动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停车严重;四是跨泾河慢行设施缺乏,泾河沿线设置桥梁10座,最近距离750米,最远距离11.6公里,平均距离1.5公里。
1.中心城区综合交通规划
1.规划策略
一是结合用地功能布局,针对旅游、休闲、通勤等不同出行目的的慢行交通需求特征,有针对性的构建慢行交通系统的层次和体系。
二是给予充足的路权空间,优化慢行交通出行空间环境,为解决组团内部短距离出行创造具备足够吸引力的先决条件。
三是以优先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为依托,建立舒适、便捷的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换乘系统,完善“慢行+公交”一体化出行。
四是在安全、效率、公平的基础上加强推进“快慢分行”。机非之间宜采用物理隔离;不具备条件的,应通过明显的标志、标线进行路权划分,避免混行。
2.慢行区划分
考虑慢行交通短距离、区内出行特征以及中心城区空间发展结构,规划以高速公路、铁路、主干路、河流以及自行车难以跨越的屏障作为边界,划分形成若干慢行功能区。
慢行区划分方案:根据慢行区划分原则,将平凉市中心城区及周边共划分为15个慢行区,尽可能把交通组织在分区内部解决,减少跨分区的远距离交通。
慢行区划分示意图
慢行分区设计指引一览表
区域类别 |
慢行分区编号 |
慢行规划设计指引 |
老城区 |
1 |
以管理为主保障慢行出行路权;改造或打通部分断头路,保障慢行出行连续性;完善商业中心步行街区建设,注意与城市道路衔接;在机动车与自行车之间干扰较大的道路增加隔离设施。 |
城市中心区 |
2,3,4,5,6 |
新建城市道路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预留非机动车和人行道通道,主干路道路断面宜选择三幅路或四幅路形式。 |
崆峒山大景区 |
8,9 |
路权空间向慢行交通适度倾斜,安全便捷的过街设施和非机动车停放设施,富有特色的慢行街区。 |
平凉工业园区 |
10,11,12,13,14,15 |
新建城市道路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预留非机动车和人行道通道;完善的慢行与公交一体化接驳设施。 |
2、中心城区泾河水系景观规划
在编制完成的中心城区泾河水系景观规划中,泾河两岸崆峒水库至四十里铺平镇桥沿线,结合用地现状,打造城市慢行系统,串联旅游景点、城市公园、历史文化遗址,形成连续、宜人、舒适的城市慢行步道体系。包括泾河两侧的滨水慢行步道(36km)、泾河大道南侧休闲步道(22km)、泾河大道北侧休闲步道(25km)、城市骑行道(15km)、7条登山健身步道(30km),其中:
(1)连续的慢行系统
一是规划4条滨水慢行系统:位于泾河两侧的绿地内及泾河大道两侧绿化带内,包括自行车道和步行道,串联多个景观节点。
二是规划7条登山健身步道:沿南北冲沟设置,连接泾河与山体,形成生态通廊。
(2)完善的配套设施
一是设置6个自行车租赁点:沿自行车道布置,位于湿地科普公园、崆峒丝韵、水岸风情、运动公园、思路明珠和潘塬古城六个景观节点附近。
二是设置12个休憩停靠点:沿自行车道布置,服务半径1公里左右。
目前,泾河湿地生态修复保护和水系景观建设项目正在由市林草局组织优化完善初步设计,积极衔接社会资本投入,待项目建成后,可基本实现泾河两岸沿线舒适宜人的慢行交通体系。
四、下一步打算
结合已有相关规划,在《平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中充分吸纳各位委员的提案,系统考虑城市慢行交通系统布局,构建环境友好、体现山水特色、与机动化发展相协调、与公共交通系统紧密衔接的慢行交通系统,建设“安全、宜人、连续”的慢行交通空间和人性化、生态化、可持续的慢行交通出行环境。
平凉市自然资源局
2019年6月14日
三、规划情况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