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平凉自然资源工作盘点六:搬出的是幸福梦 交出的是好答卷

  • 时间:2025-01-17 18:45
  • 浏览次数:
  • 来源:平凉市自然资源局
  • 字体: [ ] [ ] [ ]
  • 分享:

2024年,平凉市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部署要求,把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作为一项德政工程、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发展工程,以“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加强协调调度,实化工作举措,推动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2024年12月26日,在全省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暨工作推进会上,我市灵台县获得“统筹协调全面,引领作用突出”奖状,静宁县获得“产业培育精准,就业保障有力”奖状。

聚焦总目标,高质量做好“三篇文章”。2022—2024年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3534户11511人,占原五年计划2301户目标任务的153.59%,实现了五年搬迁任务三年超额完成。做好三级认定文章,2024年度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对象完成县市省三级认定1420户4382人,其中,崆峒区42户150人,华亭市91户278人,泾川县70户218人,灵台县870户2504人,崇信县24户77人,庄浪县20户75人,静宁县303户1080人。按类型分:地质灾害威胁区1419户,生态敏感区1户。做好安置建设文章,全市2024年度生态及地灾避险搬迁共有46个集中安置点,其中续建集中安置点10个,新建集中安置点36个,集中安置900户,分散安置购买商品楼房242户、购买村镇闲置房32户,自建房安置211户,自有住房安置35户。目前,全市已建成(含购置)1420户,建成率100%。已入住1420户,入住率100%。做好配合联动文章,县(市、区)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强化配合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从宣传发动、方案编制、迁入区建设、迁出区拆旧,后续扶持和稳定等方面,依据各自职责,整合要素资源,集中支持搬迁工作。市水务局对暴雨山洪灾害受灾群众先行安置,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制定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实施方案。

聚焦搬得出,高站位强化“三项保障”。坚持把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程作为首位为民实事、“一把手”工程。强化组织保障。制定了2024年度实施方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包抓责任制,全链条压实各级责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调研指导,以坚定的决心推动搬迁工作;市政府分管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多次实地督查,协调解决具体问题;市自然资源局紧盯三级认定率、协议签订率、搬迁入住率、资金拨付率、拆旧复垦率,每月开展专项督查,加强工作调度,力促搬迁任务落实。强化机制保障。全面落实“周报告、旬汇总、月调度、季通报、年考核”调度机制,会同市财政、市住建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倒逼县(市、区)抢抓工期、加速推进。市县多次组织召开会议,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分析查找短板弱项,高效推动任务落实,实现民生改善、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多重效益。强化资金保障。全面落实“10+5+N”政策,市级财政落实2024年度奖补资金1420万元,支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产业发展,农商银行2024年度发放5万元贴息贷款740户3700万元。集中安置点减免基础设施配套费,一层二层安置点价格控制在每平米1900元以内,安置楼价格控制在每平方米3000元以内。

聚焦稳得住,高标准严把“三个关口”。严把对象识别关。对照“六类区域”和认定标准,全面落实“应搬尽搬、早搬快搬”要求,严格户申请、村复议、镇审查、县认定、市审核,逐村逐户“过筛子”,形成矢量数据,加强动态管理,确保不留盲区漏点。严把安置选址关。把搬迁与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相结合,从规划、建设、发展、治理四个维度,科学布局安置点,严格落实“四避开”“四靠近”“四保障”,引导群众“离山上塬”“弃沟入川”,推进组团式、片区化发展,探索形成了 “2345”搬迁安置模式。严把工程质量关。加强房屋建设质量监管,发动群众参与施工监督,坚决杜绝使用不达标建筑材料、擅自改变建设内容、降低建设标准、盲目哄抢工期等影响质量安全的行为。不合格的工程决不验收,该返工的坚决返工,该退场的坚决清除出场。项目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搬迁入住,对验收交付使用的安置住房,督促建设单位落实工程质量保修责任。

聚焦能发展,高水平取得“三大成效”。坚持把当下搬与长久治结合起来,高质高效答好后续发展题。一是产业配套,稳岗增收。2024年投入扶持资金1742.4万元,扶持产业项目16个,在集中安置点大力推行“六个一”增收模式(一区一间一库一厂一园一地),依托周边养殖小区、帮扶车间、果蔬保鲜库、农产品加工厂、苹果园、种植基地等吸纳群众就业创业,完成了搬迁农业产业园综合开发项目,安置点设施蔬菜基地改造提升项目,搬迁果产业提升项目,安置点果园滴灌设施改造提升项目和果园规范化管理项目。扶持进城安置群众积极发展餐饮、商贸、物流等经营性活动,2024年搬迁对象新增就业1000多人,实现了上楼安居、下楼乐业。二是公共服务,设施联享。利用搬迁后群众集聚的优势,狠抓城乡统筹,同步实施“五通五化”工程(通水、通电、通路、通暖、通网以及美化、亮化、绿化、硬化、文化),同步配套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持续提升搬迁群众生活品质。2024年安置点配建党群服务中心2个、中小学(幼儿园)4个、卫生室3个、养老服务中心1个、文化广场7个、公路13.625公里。三是乡村和美,社区融合。结合搬迁安置点实际,建立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组织联体、产业联抓、设施联建、治理联动、服务联享”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模式,为群众提供户籍管理、上学就业、就医社保、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确保搬迁群众更好融入新环境、开启新生活。

聚焦2025年度,高起点谋划“三大内容”。2025年度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紧扣“搬出安全、搬出绿色、搬出幸福”,在以点带面、以户带村的基础上,推进整村、整组(社)、整山头、整沟壑、整流域、整地搬迁,优先将受自然灾害威胁程度严重区域的群众纳入2025年搬迁计划,实现安全保障、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多重效应。经乡(镇)摸底、地质灾害技术支撑单位调查评估、县级政府认定上报、市自然资源局审核,全市确定2025年度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对象1133户,按照搬迁类型分:地质灾害威胁类1119户(其中,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类471户,地质灾害风险区管控类564户,整村整组类84户),河湖管理范围及暴雨山洪灾害受灾类14户。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思路、细化措施、加快节奏,坚决打好搬迁工作的“收官战”,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生活好、能融入”的搬迁目标。

撰稿:周博雅  审核:李   军  责编:赵元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